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请给中国农机企业时间

2018-11-22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连日来,中国武汉国际农机展和意大利国际农业及园林机械展览会(以下简称EIMA展)的相继举办,东西方两大展会在展示当前农机发展形势同时,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对比出了中外农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有的媒体本着“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对中国的农机企业给予批评。一文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农机圈里的人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人附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觉得中国农机企业的确不行;有的人则认为文章过于偏激,不应该全盘否决中国农机企业。笔者作为刚刚参加完EIMA展的观众,在此也有一些感想。

不可否认,EIMA展作为世界第二大农机展,的确非常精彩。先进农机科技、琳琅满目的农机品种,很多都是武汉农机展上所见不到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EIMA展上也有没有展出的农机产品,比如国内常见的插秧机。笔者在EIMA展上,一台插秧机都没有见到,即便像久保田这样著名的水稻机械生产制造商都没有展出插秧机,反而展出了大量的园林机械、牧草机械。我国顶尖的农机企业雷沃阿波斯在EIMA展除了展出拖拉机、马特马克播种机以外,也展出了大量的果园机械、牧草机械,这与其在国内展出的机械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与欧美国家农业生产各有侧重。目前,我国仍旧以生产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而欧洲畜牧业更为发达,所以农机企业一定会根据各地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农机产品。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两个展会的展品简单地对中国农机企业进行全盘否定。另外,农机企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闭环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农机企业存在的问题。比如,在EIMA展上,一台约翰迪尔大型联合收获机价格约为3040万欧元,这对于经营农场的外国农场主来说,并不算十分为难。而这台机器拿到我国,价格就是两三百万人民币,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小规模土地经营的中国农民来说,确实不太现实。即便是对于一些颇有能力的农机合作社来说,购入一台这样的机器什么时候回本、到底有多少利用率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将中国农机企业的问题片面归咎于企业本身是片面的、割裂的。

当然,不可否认,我国农机产品与国外农机产品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这也为我国农机企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首先,外国企业不怕“看”。在EIMA展上有一个现象很引人瞩目,就是每家企业都会将参展机械的内部构造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一点在国内展会上是见不到的。难道他们不怕被其他竞争对手“偷师”吗?原因就在于国外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样既避免了企业间相互抄袭带来的恶性竞争,同时也激励着企业不断创新;第二,避免产品同质化,要重视对农机具的研发。通过EIMA展窥视欧美农机市场,拖拉机、收割机等市场已经基本上被约翰迪尔等巨头企业瓜分,但这并没有影响外国农机企业的多样性,很多小企业专注于做某一类农机具并没有因此而被市场淘汰,反而成为行业的翘楚。全世界有7000余种农机具,而我国目前最多有4000种,这样的差距给了我国农机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做精,只专注于某种机具真的不丢人;第三,提高农机企业社会地位,增强农机企业的社会认同。在EIMA展上,观众不仅有农民、经销商、媒体,还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参观,很多小孩都拿着相机把感兴趣的农机产品拍下来,在他们眼中,一台农机与一台跑车或者航空模型没有高低之分。还有很多观众会主动购买企业售卖的各种周边产品,他们穿着印有阿波斯、约翰迪尔、久保田、克拉斯等标志的衣服兴奋地拍照合影,与穿着阿迪达斯、耐克没有任何不同,这就是企业的社会地位与文化价值,农机在国外并不“土”,EIMA展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农机的体面。

在国外,很多农机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约翰迪尔从1837年创建至今有180余年的历时,纽荷兰拖拉机也有100年的历史,不仅这些大品牌,很多小型农机企业同样历史悠久。反观我国,共和国长子一拖也不过60余年的历史,在世界农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农机可以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学习、需要鼓励、需要包容,当然也需要适当的批评指正,但绝不可以全盘否定。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农机企业利弊,请给他们时间。

友情链接: